是美感嗎?技術嗎?還是⋯⋯更深層的東西?
過去一年,創作者圈最常見的話題之一就是:「AI會不會取代我們?」
我們承認,AI的確能快速生成圖片、文字、甚至是音樂。從效率角度來看,它是一位不眠不休、沒有情緒起伏的超級助理。但每一次它端出來的東西,再快、再漂亮,都還是讓人有一種「哪裡不對勁」的感覺。
那是因為:創作的本質,從來不只是產出一個作品。
創作,是一種「理解與轉譯」
真正的創作,是「先理解,再轉譯」。
理解誰?使用者、觀眾、客戶的心。 轉譯什麼?那些說不出口、但明明存在的感受與需求。
這是一種從觀察中提煉線索、從情境中萃取情緒的過程。當一位客戶說:「你的品牌讓我想到以前父親在廚房為了孩子努力做飯的樣子。」,那是 AI 做不到的——它不懂記憶怎麼在心裡留下氣味,也不會問一句:「你想傳達的溫柔,是來自什麼經驗?」

創作,是一種「對話能力」
AI能快速產出設計風格最熱門的組合,但它無法與人真正對話。
我們每天都在做的,是和創業者對話、和消費者對話、和這個時代的語言對話。
你想打造什麼樣的風格? 為什麼你會這樣選擇顏色? 你希望人們記住你品牌的哪一個瞬間?
這些都不是選單裡的選項,而是要靠一來一往、一層層挖掘出來的故事。
是一種「情感投入與風格判斷」設計風格的選擇,不是按公式做選擇題,而是感受每個字型、比例、顏色,在那個畫面中是否「對勁」。而這個「對勁」,不是數據能衡量的,靠的是創作者的敏銳度、品味與經驗累積而成的直覺。
AI雖然會告訴你什麼叫做視覺趨勢,但只有你知道什麼叫做「這才是我」。
是不斷進化與自我反思的旅程

創作者不是為了產出而產出,而是不斷地問自己:「我為什麼這樣做?還有沒有可能性?」
而這種持續反思與成長的能力,正是讓創作者與AI之間,存在一道看不見卻無法跨越的鴻溝。
我們不怕AI,我們只是更清楚自己的價值
我們相信,AI會是好幫手,也會是未來創作流程的一部分。但它取代不了的,是創作的「靈魂」——那種願意投入理解、情感與風格判斷的專業與敏感度。
這也是為什麼,你來找我們,不是為了「做一張圖」,而是為了「一起把你想傳達的東西,變得能被世界看見、記住,甚至感動」。
創作的本質,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。而這件事,目前,AI還做不到。